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
前言
本系列排序包括十大经典排序算法。
- 使用的语言为:Java
- 结构为:
定义抽象类Sort
里面实现了,交换,大小比较等方法。例如交换两个值,直接传入下标就可以了。其他的具体排序的类都继承抽象类Sort
。这样我们就能专注于算法本身。
1 | /* |
什么是冒泡排序
- 冒泡排序(Bubble Sort)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。
-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元素列,依次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,如果他们的顺序(如从大到小、首字母从A到Z)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。走访元素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相邻元素需要交换,也就是说该元素列已经排序完成。
-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“浮”到数列的顶端(升序或降序排列),就如同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气泡最终会上浮到顶端一样,故名“冒泡排序”。
算法原理
- 比较相邻的元素。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,就交换他们两个。
-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。在这一点,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。
-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,除了最后一个。
-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,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。
算法分析
时间复杂度
- 若文件的初始状态是正序的,一趟扫描即可完成排序。所需的关键字比较次数C和记录移动次数M 均达到最小值:C=n-1 , M=0。
- 所以,冒泡排序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 。
- 若初始文件是反序的,需要进行 n-1 趟排序。每趟排序要进行 n-i 次关键字的比较(1≤i≤n-1),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。在这种情况下,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达到最大值:
C = n(n-1)/2 = O(n^2).
M = 3n(n-1)/2 = O(n^2).
冒泡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 O(n^2)。
综上,因此冒泡排序总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(n^2)。
算法稳定性
- 冒泡排序就是把小的元素往前调或者把大的元素往后调。比较是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,交换也发生在这两个元素之间。所以,如果两个元素相等,是不会再交换的;如果两个相等的元素没有相邻,那么即使通过前面的两两交换把两个相邻起来,这时候也不会交换,所以相同元素的前后顺序并没有改变,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。
是否是原地算法
- 何为原地算法?
- 不依赖额外的资源或者依赖少数的额外资源,仅依靠输出来覆盖输入
- 空间复杂度为 𝑂(1) 的都可以认为是原地算法
- 非原地算法,称为 Not-in-place 或者 Out-of-place
- 冒泡排序属于 In-place
代码
代码一
1 | public class BubbleSort<T extends Comparable<T>> extends Sort<T> { |
优化
- 我们知道,每次都是两两比较,如果已经拍好顺序了。可以提前终止排序
1 | public class BubbleSort1<T extends Comparable<T>> extends Sort<T> { |
再次优化
- 如果序列尾部已经局部有序,可以记录最后1次交换的位置,减少比较次数
1 | public class BubbleSort2<T extends Comparable<T>> extends Sort<T> { |
验证
使用数据源如下
Integer[] array = {7, 3, 5, 8, 6, 7, 4, 5,19,30,40,50};
结果为:
- 【BubbleSort】 稳定性:true 耗时:0.0s(0ms) 比较次数:66 交换次数:14
- 【BubbleSort1】稳定性:true 耗时:0.001s(1ms) 比较次数:51 交换次数:14
- 【BubbleSort2】稳定性:true 耗时:0.0s(0ms) 比较次数:30 交换次数:14
可以明显感觉到做了优化之后,比较测试减少了。
代码地址:
- 文中的代码在git上:github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