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模式之(八)访问者模式

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

前言

本文代码为java代码

什么是访问者模式

访问者模式 属于行为型模式,在菜鸟教程中的定义如下

在访问者模式(Visitor Pattern)中,我们使用了一个访问者类,它改变了元素类的执行算法。通过这种方式,元素的执行算法可以随着访问者改变而改变。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。根据模式,元素对象已接受访问者对象,这样访问者对象就可以处理元素对象上的操作。

模式结构

介绍

  • 意图:主要将数据结构与数据操作分离。

主要解决:

  • 稳定的数据结构和易变的操作耦合问题。

何时使用:

  •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,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”污染”这些对象的类,使用访问者模式将这些封装到类中。

如何解决:

  • 在被访问的类里面加一个对外提供接待访问者的接口。

关键代码:

  • 在数据基础类里面有一个方法接受访问者,将自身引用传入访问者。

应用实例:

  • 您在朋友家做客,您是访问者,朋友接受您的访问,您通过朋友的描述,然后对朋友的描述做出一个判断,这就是访问者模式。

优点:

  • 符合单一职责原则。
  • 优秀的扩展性。 3、灵活性。

缺点:

  • 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,违反了迪米特原则。
  • 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。
  • 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,依赖了具体类,没有依赖抽象。

使用场景:

  • 对象结构中对象对应的类很少改变,但经常需要在此对象结构上定义新的操作。
  •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,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”污染”这些对象的类,也不希望在增加新操作时修改这些类。

注意事项:

  • 访问者可以对功能进行统一,可以做报表、UI、拦截器与过滤器。

代码

场景

假设我们写了一个平衡二叉树,那么对应的肯定有对应的肯定有添加元素,删除元素,中序遍历,后序遍历…等等。我们就以中序遍历二叉树为例,先看不用访问者模式会有什么问题。

Node

创建Node节点类,有左子树,右子树,父节点

1
2
3
4
5
6
7
8
9
10
public static class Node<E> {
Integer element;
Node<Integer> left;
Node<Integer> right;
Node<Integer> parent;
public Node(Integer element, Node<Integer> parent) {
this.element = element;
this.parent = parent;
}
}

BinarySearchTree

创建BinarySearchTree类,有size,根节点root, 添加,删除,遍历等等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public class BinarySearchTree<Integer> {
private int size;
public Node<Integer> root;

public void add(Integer element) {
//添加的代码就不写了
}

public void remove(Integer element) {
//删除的代码就不写了
}

... 其他接口

// 中序遍历

private void inorder(Node<Integer> node) {
if (node == null ) return;

// 遍历左子树
inorder(node.left);
// 打印
System.out.println(node.element);

// 遍历右子树
inorder(node.right);
}
}

存在的问题?

上面的代码是否也是可以用的,调用inorder遍历之后,这个二叉树可以按照中序遍历的方式打印出来,似乎没什么问题。但是仔细想想,其实存在问题的。因为这个我们写死了是打印出元素,假设我们真正使用的时候,不是想直接打印呢?而是想每个元素的值加上2 然后再打印呢?又或者每个元素的值加上10,而且不想打印呢?

你可能会说,那简单啊,直接改啊,例如每个元素的值加上2 然后再打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public class BinarySearchTree<Integer> {
//... 其他接口

// 中序遍历

private void inorder(Node<Integer> node) {
if (node == null ) return;
// 遍历左子树
inorder(node.left);

// 打印
System.out.println(node.element + 2);

// 遍历右子树
inorder(node.right);
}
}

看起来也没问题,既然是加上2再打印那就直接加上2再打印咯。但是有如下两个问题

  • 很麻烦,每次不同的场景都要修改遍历的实现
  • 如果是我们提供给外界使用的话,尽量不要让使用者修改内部实现。

也就是说,有没有一种不修改遍历的具体实现,就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遍历呢?答案是有的,就是访问者模式

访问者模式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public class BinarySearchTree<Integer> {
private int size;
public Node<Integer> root;

public void add(Integer element) {
//添加的代码就不写了
}

public void remove(Integer element) {
//删除的代码就不写了
}

... 其他接口

// 中序遍历
public void inorder(Visitor<Integer> visitor) {
if (visitor == null) return;
inorder(root, visitor);
}


private void inorder(Node<Integer> node, Visitor<Integer> visitor) {
if (node == null ) return;

//遍历左子树
inorder(node.left, visitor);

// 元素给visitor,具体的逻辑由外界的visitor处理
visitor.visit(node.element);

//遍历右子树
inorder(node.right, visitor);
}
}

使用访问者模式的调用

这样修改之后,使用的时候

每个节点的值加上2再打印

1
2
3
4
5
6
BinarySearchTree<Integer> bst = new BinarySearchTree<>();
bst.preorder(new Visitor<Integer>() {
public boolean visit(Integer element) {
System.out.print(element + 2);
}
});

每个节点的值加上10再打印

1
2
3
4
5
6
BinarySearchTree<Integer> bst = new BinarySearchTree<>();
bst.preorder(new Visitor<Integer>() {
public boolean visit(Integer element) {
System.out.print(element + 10);
}
});

这样的话,无论使用者如何更改需求,不同的场景下,都不用修改二叉树内部的遍历代码,都可以满足。